2025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1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10月15日下午,数理学院在逸夫楼一楼可视化教室举办“传承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栋梁”座谈会。活动特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获得者、我校退休副教授于永昌,与30余名大学生代表围坐畅谈,共话科学家精神,为青年学子汲取成长奋进力量指引方向。校关工委秘书长王启松、副秘书长邓国英,数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向阳出席活动,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惠主持活动,学院师生代表积极参加。

于永昌老先生,早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专业,该专业是学校首次面向地方招生的“国之所需”专业。在核基地的23年里,他与同事们隐姓埋名,用算盘算数据、以帐篷当实验室,在艰苦环境中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他始终严守组织纪律、保守国家秘密,凭借对国家核事业的奉献,先后收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国防事业贡献奖、核工业建设贡献奖等荣誉。1987年,于老先生投身教育事业,进入原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任教(淮阴工学院组建院校之一),开启教书育人新征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
座谈会以一段央视《国家记忆》中原子弹爆炸的历史实况视频拉开帷幕,黑白影像里震撼的瞬间,将现场师生直接带回那段先辈们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
数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向阳为活动致辞,他勉励学子以先辈为榜样,在学习中传承精神、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忆初心”环节,于永昌老先生以亲身经历为脉络,为现场师生展开了一幅新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壮阔画卷。他不仅讲述了党中央在国家发展关键时期,高瞻远瞩作出研制核武器决策的历史背景,更用一个个鲜活细节,还原了核研岁月里科学家们的奉献身影:他们放下个人名利,隐姓埋名扎根戈壁,把对家人的牵挂藏在心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之重器的研制中;面对未知的挑战与潜在的危险,他们始终抱着 “随时准备为国家、为人民牺牲一切” 的信念,在简陋的条件下攻坚克难,用青春与热血诠释了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崇高追求。于老先生的讲述里,既有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也有科研工作者的温情与坚守,让现场学子深刻读懂了新中国核武器发展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话传承”环节中,学生代表踊跃提问。有学生好奇在9.3阅兵上,我国战略核武器力量的规模与实力,于老先生耐心解答,我国已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体系,东风、惊雷等远程打击核心装备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战略压舱石”;当被问及“科学家精神”最核心的品质时,于老先生用“爱国、奉献、探索、团队”八个字精准概括,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清晰指引,学子们深受启发。
“践行动”环节,学生代表郑迎娣带着满满的感动分享活动感悟。她表示,科学家精神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公式,而是科研人用一生写就的精神密码。她倡议,新时代青年要在课堂钻研、攻克难题、立志报国中践行科学家精神,以知识积累和毅力培养为成为“栋梁”打基础。随后,学生代表向于永昌老先生献上鲜花,以表敬意与传承决心。

活动最后,校关工委秘书长王启松作指导讲话。他嘱托师生,“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不是陈列的历史,而是照亮青年成长之路的明灯,希望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栋梁”。
25级新生金融数学专业的王正博说:“于爷爷用算盘算数据、在帐篷做实验的故事,让我明白‘坚守’不是口号,今后我面对学业难题,也要有这份不服输的韧劲。”23级物理专业的郑亦雯表示:“以前觉得科学家精神很遥远,今天才知道,把自己的事做好、心里装着国家,就是对这份精神最好的回应。”

此次座谈会通过先辈分享、青年互动、实践承诺等环节,让科学家精神在老少对话中得以传承。未来学院将持续开展此类专题讲座、科研实践等系列活动,既引导青年从先辈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更以精神传承厚植学院人才培养根基、涵养求真务实学风,助力学子在新时代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