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关于开展数理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征集的通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3-18    来源:     浏览次数:

各系部:

为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数理学院开展首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案例征集,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德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教书育人路径,创新育人手段,转变育人思想观念;率先示范,提高自我德性修养,积极利用课堂主阵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征集要求

1.“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突出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2.各系部教师要深入挖掘提炼所授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课程的德育元素,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在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3.承担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大学物理(含实验)等基础课任课教师每人申报至少3项思政案例,其他课程和专业任课教师以微课形式报典型案例至少1项。录制微课视频时长不少于2 min,如暂不具备录制条件,可先提供教案、素材(视频、音频)和编排脚本,待正式开学后一周内提交。

4.学院通过评选择优选取优秀的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供教学参考。

5.申报人按照案例模板(附件1)设计案例或微课视频,连同汇总表(附件2)及支撑材料交系部主任汇总,于2020年3月30日前交刘奕瑟老师。

三、评选时间

2020年4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相关要求和说明

1.各系部要高度重视,组织研讨,积极完成申报任务。

2.学院组织专家对报送的案例进行评选,对入选数理学院“课程思政”案例库的优秀案例颁发证书和奖励。

3. 学院将组织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的观摩教学活动,发挥引领作用。

4.征集活动个人完成情况将作为今年上半年个人教学考核和各系部年终评优指标数的重要参考。

特此通知

数理学院

2020年3月16日

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作者:

审核人签字(分管教学院长)

  • 案例主题

如:秦九韶与中国剩余定理,数学天才高斯

二、课程章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的教学课程章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典型案例

简述案例所反映的思政内容融入情况,明确案例选用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及组织实施

对教学过程实施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教学创新等设计方案。课程授课思路清晰、合理。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性、前沿性;思政案例符合国情社情,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注重参与式和互动式,能够促使学生体验和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配典型图片)

附件2

数理学院“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申报汇总表

系部名称: 填报时间:

序号

申报人

姓名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案例所属的章节及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目标

附件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也不是用德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德育元素结合内容

富强

物质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共同富裕 综合国力 中国梦 等等

民主

制度现代化 生存发展权 言论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文明

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文明 公序良俗 社会风尚 等等

和谐

在人与自我的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人与人的和睦相处 人与社会的合群聚众 人与自然的天人调和、天人合一 等等

自由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意志自由 行动自由 存在和发展的自由 等等

平等

社会平等 人格平等 公平正义 政治平等 等等

公正

起点公正 过程公正 结果公正 程序公正 社会公正 等等

法治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权利意识 责任意识 纪律意识 等等

爱国

爱祖国 爱人民 四个自信 四个意识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等等

敬业

热爱劳动 热爱工作 热爱岗位 职业道德 等等

诚信

诚实守信 谦逊 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 等等

友善

包容 协作 团结 尊重 和气 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等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而是结合各门课程内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在此,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